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喚醒心中的五歲小孩~崖上の波妞




Vila:昨天當五歲小孩,看了『崖上波妞』。


故事的架構會讓人與美人魚有相關聯想,


人魚公主在海邊救了王子,而波妞則在海邊讓小男孩救出玻璃瓶,


為愛想化為人類的堅強意志是一樣的,


人魚公主選擇成全王子化為泡影,而波妞則是勇敢的追求自己所愛。


這是兩個故事的反差。


相較於『神隱少女』與『霍爾的移動城堡』來說,


比較喜歡『霍爾的移動城堡』,


也許是因為受了魔法詛咒被封印的愛情,


必須經過層層考驗及試煉,較耐人尋味,另人著迷~


在人物繪製上也較為華麗。


波妞卻有單純勇敢的愛,以給五歲小孩看得懂為出發點,是很貼切的。 


喚醒心中沈睡的小巨人,找回生命中的熱情,


讓回到最初單純的感動,盈滿心海澎湃撼動,


且尋回失落已久的童心,相信希望淨化靈魂。 


 


人物介紹:


人魚~波妞



變成人類の波妞



在海浪上奔跑可愛有生命力の波妞



波妞與宗介的偶遇



崖上の家


波妞美麗の媽媽~海洋之母


波妞の魔法師爸爸、波妞の妹妹們


解除封印的一吻


宮崎駿-67歲的淘氣小男孩


文/張漢宜


在泡沫經濟鼎盛時,他用《龍貓》喚醒人們對單純質樸的渴望;金融風暴動盪時,他用最簡單的故事,道出愛與承諾的本質。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票房屢破百億日幣、更多次奪得國際獎項。不安定的年代中,他成功將「希望」行銷到世界各地,讓遺忘已久的童心,逆風啟航……

「養幾個孩子是我人生的願望,我喜歡他們圍繞在我身旁,如果這紛亂的世界讓我沮喪,我就去看看他們眼中的光芒。總有一天我會愈來愈忙,還好孩子總是給我希望。……他們是我的希望,讓我有繼續的力量;他們是未來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樣;他們是未來的希望,但願我能給他一個最像天堂的地方。」──李宗盛《希望》


走出東京近郊的「東小金井」車站,路邊蘆葦迎風搖曳,一幢由綠樹環抱的木造小屋,靜靜佇立在秋陽下,幾隻貓咪在門口悠閒地伸伸懶腰。很難想像,這裡就是一出手就以「億日圓」票房起跳的動畫大師宮崎駿,創意的發源地。


宮崎駿何以成為日本動畫界大師?諸多事蹟可為證。


日本二○○八年度熱門商品第三名《崖上的波妞》,就是宮崎駿的動畫,創下一百四十五億日圓(約五二.二億台幣)票房,觀賞人次超過一千一百萬人。事實上,日本影史十大賣座電影,宮崎駿就佔了三部,其中《神隱少女》更以三百零四億日圓(約一○七億台幣)寫下最高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當然,宮崎駿在文化創意產業界的地位,絕不只是靠票房數字來衡量。他更突破國界的藩籬,擄獲歐美市場,作品中的文化價值獲得國際肯定。例如,《神隱少女》在美國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在歐洲更一舉奪下柏林影展金熊獎,這是史上首次有動畫片獲此殊榮。


《時代》雜誌二○○三年評選宮崎駿為二十位「亞洲英雄」之一。理由是,宮崎駿雖非日本動畫之父(手塚治虫更早建立動畫界地位),但極富創意的說故事能力,使他超越同業,成為日本動畫代名詞。


六十七歲的宮崎駿,滿頭白髮、白鬍鬚,只有黑框眼鏡後的兩道眉毛是黑的。平常總是一身輕便工作服的他,這次為了接受國外媒體採訪,特別換上筆挺西裝,神色顯得有些緊張。然而,當話題聊開、氣氛熱絡之後,宮崎駿一笑起來,眼睛就瞇成一條線,咧開的白牙裡發出「嘻!嘻!嘻!」帶著氣音的笑聲,像個調皮搗蛋卻沒被大人抓到的得意小男孩。


永遠的暢銷法則:販賣「希望」

心裡永遠住著一個小孩的宮崎駿,說故事的方式,就是秉持童心看世界,直指事物的本質,讓想像力恣意馳騁。無論時代如何變動,他始終透過動畫,傳達一項永遠為世人所需要的價值──希望


例如,在日本即將邁入泡沫經濟鼎盛期之前,宮崎駿一九八四年就以《風之谷》提倡環保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人類文明必須與大自然和平共生。


一九八七年,日經指數漲破兩萬點,一九八九年更漲到三萬點,消費慾望高漲。在紙醉金迷氣氛正熾時,宮崎駿卻推出反璞歸真的《龍貓》。整部動畫充滿自然美景、鄉村風情與懷舊鄉愁,喚醒沈醉於物質享受的日本人「我們也曾擁有如此純樸而踏實的生活」。


宮崎駿表示,創作《龍貓》的用意,就是想要製作一部幸福又溫暖人心的動畫,讓人看完之後,懷著歡喜、愉快的心情回家。讓情侶更珍惜彼此,讓父母回憶童年時光,也讓孩子們會因為想看龍貓,而壯膽到神社探險或開始試著爬樹。


希望大師宮崎駿的繆思就是兒童。因此,他特意在工作室旁,設立了一家幼稚園「三匹熊的家」,就讀的小朋友全是吉卜力員工的孩子。宮崎駿的用意,一是讓有孩子的工作室員工可以安心工作,二是大師可以隨時觀察兒童。


「我每天都會去偷看幼稚園的小朋友在做些什麼,在這過程中,發現小朋友每天都在成長,這會帶給我創作時的勇氣與動力,」宮崎駿感性地說,「我覺得這些小朋友其實是給大人們一些希望。」


這讓人想起李宗盛《希望》一歌的歌詞:「孩子總是給我希望,……讓我有繼續的力量;他們是未來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樣。」


從「觀察」與「相信」中,發現希望

希望,不是憑空想像而來。對宮崎駿而言,他用兩個方法發現希望的存在,一是「觀察」,一是「相信」。


小孩,正是宮崎駿的創作原動力。


宮崎駿除了自己每天觀察幼稚園的小朋友之外,也要求吉卜力的工作人員,要好好觀察從窗外經過的小朋友,因為,每個小孩走路、跑步的姿態與方式都不一樣。身邊美好的事物,容易因習以為常而忽略;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就能發現遺忘已久的無形寶藏。


訪談到一半,宮崎駿起身到後面為壁爐添加柴火,一位工作人員趕過去想幫忙,他輕輕揮手婉拒,順便拿起一根燒得火紅的木柴,為自己點一根菸。即使冬天,宮崎駿也堅持不用暖氣設備,而選擇可以「得諸自然,還諸自然」的木材來生火取暖。


宮崎駿的信念是「只要相信,就有希望」。他相信,「早已遺忘的東西」、「未曾留意的東西」、「以為早就失去的東西」,這些到現在一定都還存在。


以《龍貓》為例,宮崎駿認為,對於小月與小梅來說,相信龍貓真的存在這件事,就可以讓她們獲得解救,讓她們覺得自己不是孤立無援。


這其中,有著宮崎駿自己感情的投射。宮崎駿六歲時,母親因肺結核住院長達九年,因此,他放學回家後,必須幫忙照顧兩個弟弟。為了安撫哭鬧的弟弟,他在紙上畫畫、說故事,無形中奠定了他往後的動畫生涯。


 



宮崎駿:


現在的孩子們被虛擬事物包圍,像是電視、電玩、動畫等等。


這些已經不再是為了孩子好,而是太過氾濫像洪水一樣,


使孩子失去接觸現實的機會,接觸現實世界的意願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導致現在的孩子好像心裡生病了,


非常溫柔,卻也非常脆弱。


我想我們的文明生病了。


 



永遠有一個小孩,住在他心裡。


世界愈來愈灰暗,他卻不沮喪,用一 部部電影 溫暖人們的心。


他是:宮崎駿。


~天下雜誌~


 


 

崖上波妞官網連結




 

  • 留言者: kawai
  • Email: pa1217guy@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9-02-04 14:17:46
圖片借我引用唷,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