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人類總是不理性!

次貸為何成危機?經濟理論中的關鍵變數:人類總是不理性!


鉅亨網林佳萱綜合外電
2 009 / 02 / 02
星期一 00:05


美國名校杜克大學講座教授Dan Ariely近年撰寫一本暢銷書,書名叫《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書中引據種種人類行為挑戰傳統經濟學「人類抉擇基於理性」的預設,根據他的看法,行為經濟是觀察社會非常重要且有用的工具,因為這將人性的非理性納入考量。


BusinessWeek》專欄主筆Marshall Goldsmith在最近的文章中表示,他非常推崇這本書的觀點,也很希望作者Dan Ariely能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觀察目前的經濟情況,他與作者Dan Ariely展開一段精采的討論。


Dan Ariely認為,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有興趣的議題相同,例如人類的選擇、刺激和誘因對人類的效果、資訊在經濟學中扮演的角色等等。但行為經濟學從人類的舉止出發,通常在一個受控制的環境下發掘各種事物對人類的影響,以及最終不同的結果。這包括抵押貸款、儲蓄、健康照護的商業和私人面向。


Dan Ariely並不同意市場有自我復原的機制,行為經濟學主張,許多人會重覆犯同樣的錯誤,這會讓市場情況惡化。以次貸危機為例,許多人再三犯同樣的錯,而各種錯誤的集合體匯聚在市場上,讓問題變得更嚴重。


Marshall Goldsmith詢問,行為經濟學者與主張人類理性的傳統經濟學者看待次貸危機有什麼不同?DanAriely表示,行為經濟學者以「人類行為不理性」的假定來解讀這次危機:當房市交易熱烈,金融機構會假設「消費者不想要失去房屋回贖權」,因此「消費者會依此前提做理性行為」。第一個前提是正確的,消費者的確不希望失去房屋,但第二假設卻有問題消費者不見得知道該怎麼做才能保住房子。


機靈的銀行業者會向消費者介紹「僅付利息貸款」(Interest only Mortgage;借款人每月只需繳利息、不含本金)。從傳統經濟學角度,這種貸款提供消費者額外的資金彈性,民眾可以只付利息,剩下的錢用來攤付其他開支例如信用卡費、醫療費用。如果人類是理性的,這種貸款非常完美,可惜人並非理性的。


通常銀行會告知民眾最高貸款上限,但這個額度不見得是最恰當的貸款額度。今天假設某人普通抵押貸款上限是40萬美元、「僅付利息貸款」上限是65萬美元,一般人會選擇申請40萬美元的「僅付利息貸款」(得到適當金額的貸款、擁有資金彈性),還是選擇申請65萬美元的「僅付利息貸款」呢?


顯然,民眾通常選擇貸款最大額度65萬美元,欠缺彈性,然後暴露在較高的房市風險中。


人類是容易犯錯、容易感到困惑、沒有想像中那麼聰明,而且經常是不理性的。或許某些時候人因貪婪而做出極危險的決定,不過,幸好人類會創新、能夠學著適應,會設計各種工具以加強自己本身的能力。人性容易受到認知影響的這種侷限,反而讓大家了解,人可以設計各種有效的策略或工具。每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缺點或錯誤,就代表了有改正的機會,而這正是研究人類行為經濟學的希望。


大家可以想像,要計算出全世界目前抵押貸款的「過剩」量有多麼困難;真正該尋找的,並不是全球可借貸的最大值,而是到底人類該使用多少信貸才恰當。如果能有一個公式計算這個恰當貸款量,許多次貸災難就不會發生。


舉例來說,某甲可能在貸款買一輛Ford Focus或一輛Lexus中做抉擇,絕大多數人會選擇購買後者,儘管這不是個適切的選擇,但這是最高額度的選擇,而許多人希望擁有最好的物質條件。


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善人類的生活,因此,行為經濟學對改善個人和社會充滿樂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