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明天過後

 


【經濟日報陳伯松(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電影《明天過後》上演一場氣候異常下的大海嘯,海水衝倒自由女神像,灌進紐約市,淹沒了華爾街。在現實世界裡,當前正肆虐各國(無論貧富)的現象,媒體已用「金融海嘯」形容。華爾街事實上是這場世紀金融海嘯的發源地,早就沒頂。這場海嘯最令人憂心的是,沒人知道它何時結束及如何結束。


既然用「海嘯」來形容,人們不要忘了凶暴的海嘯會有二波,前鋒波浪襲來後,會短暫退回海洋,然後才是主波全面湧入內陸。眼前這場世紀金融海嘯正是如此,以10月上旬為界,第一波海嘯襲擊的是信用市場、貨幣市場,最嚴重的時刻,各大金融機構彼此互無信任,也互不拆借,資金融通只靠各國中央銀行撐住場面Libor(倫敦金融業隔夜拆放利率)因而一度高達年率5%,銀行間除了隔夜拆借,其他短天期融通都停了,銀行本身無法籌資。這種現象在美國政府進行7,000億美元紓困案和歐盟央行籌2兆多美元準備對歐洲各大銀行紓困後,情況稍獲紓解,Libor隔夜拆放利率已跌至近4%,大銀行肯對同業做短天期融通,一些銀行也能順利舉債籌資。


在第一波海嘯浪中,各國股市已經跌得七暈八素,普遍腰斬。10月中旬以後,主浪襲來,這回針對經濟衰退,1929年股市崩盤,經濟大恐慌的夢魘重現,而且遍及全球。1929年許多國家尚無股票市場,如今卻率先倒地,例如冰島、巴基斯坦和許多俄屬東歐國家,另外一些國家也岌岌可危,例如愛爾蘭和韓國等。


一言以蔽之,舉債過度與運用槓桿從事金融交易的國家、政府、企業及個人,如今均面臨極嚴厲的考驗;想從金融面繁榮經濟或經營繁榮幻象的政策思維,必須重新審視。


明天過後,全球金融版圖將改變,金融秩序將重建,而資本主義的自由放任市場經濟體系也將適度修正。海嘯還在進行中時,世界各國領袖已開始檢討目前這一切災難由何引起。大家直指答案是無限度的自由放任外加過度金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前主席葛林斯班最近在國會作證也坦承,他任內的政策哲學可能有錯。這套英美式的資本主義(Anglo-Saxon Capitalism)即便在歐洲,德法等國都不以為然,其他各國包括亞洲、拉美等,均紛加撻伐,如今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亞歐國家高峰會議,歐洲、亞洲各國領袖齊聚一堂,眾所矚目,《華爾街日報》甚至期盼會因此催生一套21世紀的「布列敦森林制度」(Bretton Woods)。在20世紀二戰之後,「布列敦森林」會議曾因此帶來「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等機構和一套安定了數十年的國際金融秩序體系。如今,20世紀的這一套,顯然已面臨改變。


不過,最重要的仍舊是各國在這場有史以來最猛烈的金融去泡沫化過程中,過得了關嗎?全球金融體系已成一準共業結構,各國經濟也互為依存,在上述過程中,體質弱的,將遭淘汰。


建議政府確實做好金融面減輕衝擊的有效措施,首先是必須掌握金融面的真實狀況,再者則是產業面的紓緩政策,以降低企業倒閉潮、失業潮和社會不安,安然渡過災難。


2008/10/3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