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新世界各自築起圍牆壁壘,每一塊都有自己的大門,台灣卻不一定有鑰匙。(二)

商業周刊1112  98/3/16


 


趨勢三:改革金融監督系統 制定嚴厲規則,嚴懲投機取巧
更值得觀察的是,金融大國美國,在連續注資拯救問題金融機構後,勢必要面臨「銀行國有化」問題,將如何改寫全球金融業的面貌?
歐巴馬這麼說:
「為了保證這種大規模的危機永遠不再發生,我請求國會迅速立法,最終改革我國早已過時的監管系統。現在是時候了——是制定嚴厲的、嶄新的、符合常理的運行規則的時候了,使我們的金融市場獎勵奮進與創新,懲罰投機取巧和濫用權力。」
三月五日
,美國花旗銀行因為虧損再度擴大,股價跌破一美元,創歷史新低,外界擔心,透過紓困,美國政府已經持有花旗銀行三六%股權,最後必須再加碼,花旗「自然而然」成為國有銀行。
市場擔心,美國去年至今超過四十家銀行倒閉,花旗銀行「準國有化」不會是最後一例。

葛洛斯認為,「我們的銀行仍是本國及全球金融交易以及日常清算的核心,那些北歐的銀行則不是(指冰島等國將銀行收為國有的經驗)。政府有必要對牽涉整個金融體系的重要銀行進一步注資,雖然很不幸,這會攤薄原股東的權益。」


銀行是企業的資金血脈,也是經濟活動的血液,如果它被國家所管控,會有什麼後果?
政府老大當家、沒效率、必須負擔政策責任、無法追求企業最大利潤……,這些後果,讓華爾街很擔心。尤其
歐巴馬對華爾街肥貓宣戰,更讓投資機構不看好金融股長遠的前景。
雖然美國政府一再消毒,無意將花旗銀行國有化,但從歐巴馬演講後,全球金融股持續探底,似乎可以看出金融業沒落的端倪。

趨勢四:產業結構調整 新能源開發、醫療等商機興起

歐巴馬說:「我的預算並不試圖解決所有的問題。我的預算反映了我們繼承下來的嚴酷現實——一兆美元的赤字、金融危機和代價沉重的經濟衰退。」
「鑑於這樣的現實,這個會議廳裡的每一個人,無論是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都必須割捨一些有益的重要(預算)項目。這也包括我本人在內。」
「即便在削減不需要的項目的同時,我們仍將對未來經濟極其攸關的三個領域進行投資:能源、醫療和教育。」歐巴馬宣示,未來美國政府將對產業結構汰舊換新,發動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基礎研究投資,聚焦在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醫學和新科技,而這,也將衍生新商機。
「我們最終必須使可再生能源成為能夠獲利的能源。因此,我要求本屆國會向我提交法案,訂出市場可以承受的碳排放限額,並推動再生能源。」

相較二○○一年布希政府拒簽「京都議定書」的態度,歐巴馬對環保的態度明顯友善,這也是相對「左」端的主張,重視環保和永續,不再一味追求市場無限制的成長。競選時歐巴馬也主張,為了減少進口石油依賴,全力投入再生能源,目標是希望能在十年內達到完全取代自中東以及委內瑞拉進口石油的產能。

這些具體的目標,如果成功,一方面將提供商機、提供就業,另一方面也將大幅改造現有的產業樣貌。


預定今年十二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遷協定談判,一般認為,美國將拿回環保議題的國際多邊談判主導權,也拿回未來產業的主動權。
儘管既得利益者企圖反撲,也不管歐巴馬新政短期成效如何,這些都宣示了經濟板塊重組的方向。「美國做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儘管國際勢力消退,但GDP仍是排行第三的中國的三倍,」我國前外交部長程建人指出。
因此,
「美國的政策,將改變未來商機與產業價值鏈,企業大老闆和夥計們都要好好的想想。」知名國際局勢專家、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表示。

趨勢五:貿易保護主義再起 區域經濟抬頭,不利台灣外銷

歐巴馬帶著美國、全球向左走,對台灣影響最大的一塊,是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氛圍再起。
「國際經濟情勢非常險峻,」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副研究員徐遵慈,點出台灣目前處境。
歐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到,
希望將工作機會留在美國本土;他提出鼓勵使用「美國製造」、愛用美國貨的條款,雖然後來因為各國擔心貿易保護主義,而後在通過的條文賦予更大寬鬆認定空間,但美國向左走,使得經濟惡化的各國,反全球化思維、貿易保護加溫。
全球目前有七大主要貿易自由區,台灣都不在內,而東協加大陸的自由貿易區將於明年啟動,日本、南韓有加入趨勢,美國卻排除在外,區域經濟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台灣過去單邊過於仰賴外銷美國的結構,將出現問題。
過去,趨勢專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說「世界是平的」,但是現在,新世界並不平坦,而是各自築起圍牆壁壘,每一塊都有自己的大門,台灣卻不一定有鑰匙。
此外,歐巴馬鼓勵美國家庭重返儲蓄的傳統價值,
當美國人從負的儲蓄率,開始邁向正的儲蓄率時,對台灣外銷產業就是極大挑戰。


一月份,美國儲蓄率就飆高至五%,創一九九五年來的新高紀錄,可能重返一九八年代前,動輒一%以上的高儲蓄率。每一個百分點的儲蓄率背後,就是一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四千億元)的國際購買力。當美國人開始儲蓄,這代表多少給台灣的訂單將消失?
劉必榮說,金融海嘯之前的舊世界是,
「美國是市場,中國是工廠,印度是辦公室,沙烏地阿拉伯是加油站,巴西是糧倉,」但如果市場不存在了,或是變小、分散了,台灣怎麼因應?
台灣GDP約七%來自外貿貢獻,儘管輸美直接貿易僅一二%,對中國則超過四%,但後者多數都是轉口到美國,對美國市場依賴仍深。
因此,台灣的產業結構必須進行大調整。前立法委員沈富雄也建議台灣應該改採「雙氣球理論」,以前台灣手中只握有美國一顆「氣球」,但現在,
我們必須將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視為另外一顆氣球,成為「雙氣球」,分散風險。
歐巴馬的改革如果短期不能見效,可以預料的,美國的經濟復甦速度將更為緩慢,台灣過去深度仰賴美國,以出口導向驅動經濟成長的單邊思維必須調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