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只買美國貨」

Vila:繼全球化讓世界是平的之後,新興市場快速崛起。


也拜全球化之賜金融海嘯的蔓延迅速而無一幸免。


成也全球化敗也全球化,當一片混亂之際,


「自掃門前雪」似乎是各國祭出自我保護的不得不措施。


最有希望的中國:我們救不了全世界!


引爆次貸的美國:只買美國貨


在全球化的無遠弗界之後,在蔓延的火勢裡,


建造防火牆區隔分化似乎成了個自的緊急救難。


 


 


「只買美國貨」 引爆保護主義 經濟衰退恐更嚴重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綜合紐約外電
2 009 / 03 / 07
星期六 00:04


有分析師擔憂,保護主義趨勢一旦蔓延全球,可能發酵成扼殺經濟成長的全球貿易大戰。


美國國會上個月偷渡進振興經濟法案的「只買美國貨」條款,只是各國政府在這前所未見的經濟困境中,所推動的保護措施之一。該條款要求獲得紓困資金的合約商,購買美國製鋼鐵材料與其他產品。


固然,這條款已較初步提案時,軟化了許多。它排除了對20個已開發國家廠商設限,如加拿大,日本與歐盟會員國。另外,也准許合約商,在採購相同美國產品會使得計劃成本增加至少25%的情況下,可購買外國材料。


但是這項條款仍適用於中國,巴西,印度與俄羅斯,還有一些其他國家。而且,這項條款也是越來越多的保護措施之一。在選民的壓力,各國政府無不投入大筆資金,協助本國企業。


但是,購買本國產品固然有助創造國內就業機會,然而卻也可導致企業缺乏效率,其間利弊得失,仍有待爭議。


 


為進一步貿易保護主義辯護


美國國內的支持者說,如果要維持我們的製造能力,及隨之而來的高薪工作,那麼不顧其他國家如何報復,極力保護本國產業,就至為重要。


分析師說,美國的製造業完全不足以支撐世界第一流的生活水準。美國經濟之所以衰退,就是因為缺少製造業。


美國無法靠進口解決問題,也無法靠支出或借款解決問題。美國只能靠生產解決問題。


雖然某些美國貿易夥伴對原始版的「只買美國貨」規定反應強烈,尤其加拿大與巴西,巴西甚至還威脅法庭相見,但分析師卻認為,政府的支持並不會因而稍減。


許多美國的貿易夥伴,都已採取了自己的保護措施,有的是公然實施,有的是則隱身於政府機難構之內,圖利本國企業。


美國製造業本來就已被隔絕在許多的合約之外,這些條款還能造成多少進一步的傷害?


 


支持自由市場


就是這類觀點,讓自由貿易人士擔憂不已。


「只買美國貨」條款儘管已低調了許多,並非特別嚴格,但分析師仍擔憂情況可能轉趨嚴重。對自由貿易人士而言--包括前總統布希與柯林頓,這意味國內企業永久化缺乏效率,推升成本,品質卻下降,還抑制了全球經濟復甦。


一些其他國家已有所反應,甚至也推動了各種形式的政府保護措施,保護國內產業。


過去一年左右,英國為了本身的振興方案,首相布朗便高呼「英國工作英國工人」計劃。此一計劃招來了違法,甚至種族主義者的批評。


中國近來擴大了稅率優惠,涵蓋了出口商。此舉被許多人視為是貿易保護主義行為。


土耳其,印尼,印度與俄羅斯亦對進口商品課徵了關稅或附加了其他限制。美國與歐洲則已對汽車業進行了紓困,日本可能很快也會跟進。


分析師說,事情已越鬧越大,現在才只是開始而已。


鋼鐵業偶爾便會被提出,做為貿護主義不可行的例子。1980年代初期,美國鋼鐵業者面臨外國強烈的競爭,因而力爭且最終也贏得對海外競爭者的進口產品課徵保護性關稅。


然而,許多業者仍擺脫不了出局的命運。因為他們只依賴保護主義,不願經歷生存所必須的改革之痛。


分析師當然希望美國能夠有本國的製造業工作機會,只是不希望透過貿易保護方式取得。


政治人物受到壓力,他們擔憂資金出走海外,但是這只是一種短視。如果只刻意對進口商品加以限制,只會提高商品的生產成本。復甦的持續能力便因而陷入危險。


保護主義還有另外一種風險。獲得政府保護的企業,可能受政府所迫,一味迎合國內的市場。


這種苦果在銀行業已經發生。英國政府便要求獲紓困的銀行業限制對海外放款,放寬本國的資金。


分析師說,這使得真正的全球化,更加困難。在全球經濟中,要銀行業一味向內展望,一如政府一味向內展望一樣危險。


許多國家都已對全球危機做出了反應,我們需要的是一致化的全球規則,而非不一致的各國規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